如您对本文有任何问题,可联系涉外律师刘合君团队(成员工作语言:中文、俄语),微信:huanefocus。
仲裁由于其一裁终局性、保密性、可执行性等自身特点所带来的优势,在现今国际商业交易中,国际商事仲裁已成为企业最受青睐的争议解决方式之一。根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2022年工作报告》 数据显示,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2022年受理案件4086件,争议金额人民币1269亿元。其中,涉外仲裁案件数量(642件)占比达15.71%,国际商事仲裁案件快速增长。同时,全球主要知名仲裁机构结合当前仲裁业务的发展,相继修改仲裁规则以引入新的制度,彼此存在共性的同时,但也保留着自身的特色。本文以主要国际仲裁机构现行有效的仲裁规则为基础,就仲裁程序涉及的通知与送达,启动仲裁,仲裁通知答复,仲裁员人选异议,仲裁申请、答辩、反请求的形式和期限,临时措施(仲裁保全),以及电子提交与视频开庭,这七个主要程序问题进行比较和梳理,以为企业在国际商事交易中选择仲裁机构和仲裁规则时提供参考。
本文进行对比的七大仲裁规则为: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2015)(以下简称CIETAC规则)、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机构仲裁规则(2018)(以下简称HKIAC规则)、国际商会仲裁规则(2021)(以下简称ICC规则)、美国仲裁协会国际争议解决中心仲裁规则(2021)(以下简称ICDR规则)、伦敦国际仲裁法院仲裁规则(2020)(以下简称LCIA规则)、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仲裁规则(2016)(以下简称SIAC规则)及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2021)(以下简称UNCITRAL规则)。
1 通知与送达
长期以来,跨境诉讼中的送达一直是司法实务中的难题,尽管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加入了1965年《海牙送达公约》,但诉讼中的送达一直存在耗时长、程序复杂、成功率低的问题,影响了诉讼程序的有效推进,造成实质上的程序延误。就国际商事仲裁而言,各主流仲裁机构如何规定送达规则,是决定仲裁能否快速启动的关键性因素。
一般来说,在送达方式上,各主流仲裁机构仲裁规则均规定,有关仲裁的一切文书、通知、材料等均可采用当面递交、挂号信、特快专递、传真或仲裁委员会仲裁院或仲裁庭认为适当的其他方式发送至当事人约定的联系方式。主要区别在于推定送达和拟制送达时的具体内容。比如,在当事人没有提供送达地址或缺乏约定的情况下,CIETAC规则规定:按照对方当事人或其仲裁代理人提供的地址发送,如经当面递交收件人或发送至收件人的营业地、注册地、住所地、惯常居住地或通讯地址(“送达地址”),或经对方当事人合理查询不能找到上述任一地点,仲裁委员会仲裁院以挂号信或特快专递或能提供投递记录的包括公证送达、委托送达和留置送达在内的其他任何手段投递给收件人最后一个为人所知的送达地址,即视为有效送达。HKIAC规则规定,可通过以下方式传送:(1)当事人之间适用的任何协议中所列明的联系方式;(2)对外使用的联系方式;(3)最后为人所知的联系方式;(4)当事人同意使用的安全的在线存储系统。且以上(1)至(3)项应为前一项不存在时才可按顺序推定适用。SIAC规则的规定与HKIAC规则有类似之处,有效的送达地址包括:(1)当事人的惯常居所地;(2)当事人此前业务往来的习惯地址;(3)在缺乏约定及前述联系方式时的最后一个为人所知的居所地或营业地。相对而言,ICC规则比较简单,仅规定秘书处和仲裁庭发出的所有通知或通讯都必须发往当事人自己提供的,或其他各方当事人提供的当事人或其代表人的最终地址。而以电子交付为特征的LCIA规则主要规定:可以通过双方当事人在以前的交易中经常使用的电子方式进行交付并视为送达,但须向LCIA仲裁院或仲裁庭告知该当事人实际无法收到材料的理由,包括电子交付失败通知。
总体而言,国际主流仲裁机构关于送达的规则较为多样,且基于实际考虑设计了顺序推定式的送达方式,原则上尽最大可能实现快速送达。这些规则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商事交易基础,比如以惯常经营和对外为人所知的联系方式实际上也符合当事人商业交易的逻辑。同时,宽泛的规则设计容易因送达程序不当从而可能导致仲裁裁决无法被法院认可和执行的风险。因此,站在企业的角度而言,在交易初期订立仲裁协议时,聘请专业律师约定完善的通知与送达条款是实务中最为简单和有效的方式。
2 启动仲裁
关于启动仲裁时通知被申请人的主体,各仲裁规则的规定存在区别。根据CIETAC规则规定,申请人需要提交仲裁申请书以发起仲裁程序。仲裁程序自CIETAC收到仲裁申请书之日启动,仲裁费需要在启动仲裁时缴纳。仲裁委员会仲裁院收到申请人的仲裁申请书及其附件后认为申请仲裁的手续完备的,应将仲裁通知书送达申请人和被申请人。ICC规则类似,规定申请人需要向ICC秘书处(ICC secretariat)提交仲裁申请和受理费,ICC秘书处应当在收到仲裁申请后通知被申请人。
与此不同的是,其他主流机构仲裁规则基本规定由申请人通知被申请人及仲裁机构启动仲裁程序。比如:HKIAC规则规定申请人需要向HKIAC和被申请人提交仲裁通知;ICDR规则规定申请人需要将书面的仲裁通知发送给仲裁管理人(ICDR administrator)及被申请人;LCIA规则规定申请人需要将仲裁申请及案件登记费缴付确认凭证提交给LCIA书记员(registrar of the LCIA Court)及被申请人;SIAC规则规定申请人应将仲裁通知书提交给SIAC主簿的同时,向被申请人发送一份副本;UNCITRAL规则规定申请人应当向被申请人发出仲裁通知以启动仲裁程序。
总体而言,各机构仲裁规则关于启动仲裁程序的规定总体比较类似,启动仲裁的形式包括提交仲裁通知和仲裁申请书等,相应文书的接收方包括仲裁机构的仲裁院、主簿、秘书处、书记员等。大部分机构仲裁规则均规定:在启动仲裁的同时,完成案件受理费的预缴。但UNCITRAL规则基于其示范规则的角色,以及其在实践中经常在无仲裁机构对案件进行管理的临时仲裁中适用的情况,而灵活规定:只有存在指定仲裁机构的情况下,才需要缴纳相应的案件受理费。同时,大部分规则均规定:仲裁机构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视为仲裁启动之日。
3 仲裁通知答复
关于仲裁通知的答复,各机构仲裁规则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答复期限的时长规定不同。CIETAC规则规定:被申请人可以在收到仲裁通知的45天内,向CIETAC及申请人提交和发送书面的答辩意见和反请求(如有)。HKIAC、ICC、ICDR及UNCITRAL规则规定:被申请人可以在仲裁启动之日的30天内,提交和发送回复(Answer)和反请求(如有)。LCIA规则规定:被申请人可以在仲裁启动之日的28天内,提交和发送回复(Answer)和反请求(如有)。SIAC规则规定:被申请人在收到仲裁通知之日起14天内,应当向主簿递交答复书,同时向申请人发出答复书的副本。
同时,上述机构仲裁规则基本均规定:仲裁庭(或者在仲裁庭尚未完成组庭时由仲裁机构)在被申请人基于正当理由请求延长答辩期限时,有权决定是否延长。作为例外,UNCITRAL规则规定:在无仲裁机构被指定对案件进行管理的情况下,被申请人可能无法获准延长期限;但是如果当事人已经任命仲裁庭,仲裁庭有权对是否延长期限作出决定。
由于各机构仲裁规则对仲裁通知的答复期限规定的时长不同,以及起算时间存在自仲裁启动之日和收到仲裁通知之日的不同,实践中被申请人实际可预期的回复期限可能因此受到影响。此外,ICC仲裁规则规定:只有回复内容包含了对仲裁员的数量和任命等相关内容的意见,该种回复的延期才有可能得到支持。因此,被申请人应当注意不同仲裁机构对仲裁通知答复期限作出的不同规定,以避免延误。
4 仲裁员人选异议
各机构仲裁规则对当事人申请仲裁员回避或对仲裁员人选提出异议的期限均作出规定。CIETAC规则规定:当事人可以收到仲裁员的声明和/或书面披露后10天内,或收到仲裁庭组成通知及在得知回避事由后15天内,提出仲裁员回避申请。LCIA规则、SIAC规则对于这一期限的规定是14天。HKIAC规则、ICDR规则、UNCITRAL规则规定:当事人应在其收到指定或确认该仲裁员的通知后15日内发出质疑通知。ICC规则的期限相对最长,规定当事人应当在收到任命或确认该仲裁员的通知之后30日内提出异议。
各仲裁规则对仲裁员回避和异议的规定比较类似,主要区别在于异议期限的规定。实践中,当事人在仲裁程序中需要注意提出异议或申请回避的时长以及发出申请或通知的对象。比如,ICDR规则规定当事人向仲裁管理人提出相关异议,而LCIA规则规定当事人向LCIA仲裁院、仲裁庭及所有其他当事人以书面形式提出异议。如果当事人未能在规定的期限中提出异议,或者通知的对象未符合规定要求,均有可能因程序性瑕疵对其权利造成不利影响。
5 仲裁进行中的仲裁申请、答辩、反请求等形式和期限
仲裁程序进行过程中,主流机构仲裁规则最明显的区别体现在偏向形式期限的法定主义或仲裁员职权主义。CIETAC规则规定:在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的45天内,提交答辩意见及反请求(如有)、证据和其他材料后;申请人应在收到反请求受理通知后30天内,针对被申请人的反请求提交答辩。作为补充,CIETAC规则规定: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仲裁庭认为必要时,可以就所审理的案件发布程序令、发出问题单、制作审理范围书、举行庭前会议等。
与此不同的是,HKIAC规则规定:在仲裁程序的早期,经与当事人商议,仲裁庭应为仲裁制备一份暂行时间表(provisional timetable),提供给当事人和HKIAC。仲裁庭应决定除仲裁申请书和答辩书外,还应要求当事人提交进一步的书面陈述,并设定传送这类陈述的期限。仲裁庭设定的传送书面陈述的期限不应超过45日,除非仲裁庭另有考虑。类似地,ICC规则、LCIA规则、SIAC规则及UNCITRAL规则均规定:仲裁庭应召开案件管理会议(case management conference)或审前预备会议(preliminary meeting)以确定程序时间表(procedural timetable)。
较为特殊的是ICDR规则,规定仲裁庭可以按照其认为适当的任何方式进行仲裁,因此对于详细的仲裁申请、抗辩和反请求的形式及期限没有具体规定。仲裁庭通常通过召开程序性会议来制定程序时间表。
总体而言,仲裁进行中关于文件提交和交换的规定,主要区别在于:包括CIETAC在内的国内仲裁机构一般以规则确定的时限为准;而其他的国际仲裁机构主要通过将时限交由庭前会议或案件管理会议制定的程序时间表来确定;ICDR规则甚至不对相关内容作出规定,仲裁员的自由裁量权范围较大。同时,根据国内仲裁机构的规定,申请人提交仲裁通知往往和仲裁申请书是同一份文件,而其他的国际仲裁机构往往基于启动程序的快速和便利,允许先提交简单的仲裁通知或仲裁请求(包括通过邮件发送的形式)来启动程序,再提交详细的索赔陈述(Statement of Claim)。同时,为了方便当事人,也允许申请人同时提交仲裁通知或仲裁请求与索赔陈述,以及被申请人同时提交回复和答辩书。
6 临时措施(仲裁保全)
由于在适用中国法和适用外国法进行仲裁的案件中存在采取保全措施和临时措施的区别,CIETAC规则同时规定了两种不同措施的处理方式。其一,当事人依据中国法申请保全的,仲裁委员会应当依法将当事人的保全申请转交当事人指明的有管辖权的法院,由法院对标的财产采取保全措施。其二,应一方当事人请求,仲裁庭可以根据适用的法律或双方当事人的协议,下令或裁决其认为必要或适当的任何临时措施,请求方可能需要提供与这些措施相关的适当担保。同时,在仲裁庭组成之前,可以由紧急仲裁员提供紧急性临时救济措施。
与此不同的是,HKIAC规则、ICC规则、ICDR规则、LCIA规则、SIAC规则均规定:应任何一方的请求,仲裁庭可以命令(无论是命令或裁决的形式,还是其他形式)采取其认为必要或适当的任何临时措施。同时,请求方可能需要提供与这些措施相关的适当担保。此外,请求人在仲裁庭组成之前可以申请紧急临时措施。而UNCITRAL规则尽管同样规定了仲裁庭有权采取适当和必要的临时措施,但规定在仲裁庭组成之前当事人无法申请紧急临时救济措施。
临时措施是国际商事仲裁常用的救济措施,因此各机构仲裁规则的规定比较类似。CIETAC规则除了规定当事人根据中国法申请的保全外,针对案件适用非中国法的情况,同样规定了采取临时措施的相关内容,充分体现了其与国际通用规则相衔接和为国际商事仲裁案件当事人提供便利的特点。临时措施最重要的特征是紧急性,比如普通法下为避免案件当事人转移资产的冻结令等,为当事人在紧急状态下的权利保护提供支持,因此各大仲裁机构规则均规定了紧急仲裁员和紧急临时措施制度,避免了仲裁庭组庭前的程序空缺。但对于经常在临时仲裁中适用的UNCITRAL规则,在没有案件管理机构的情况下,缺乏实现紧急仲裁员和紧急临时措施的制度基础,当事人对此应当特别注意。比较特殊的是,ICC规则允许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约定排除对方申请临时措施的权利,因此有意避免采取临时措施的当事人,可以通过选择适用ICC仲裁规则及在仲裁协议中提前作出排除约定以实现该目的。
7 电子提交和视频开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仲裁领域的适用,各仲裁机构逐步通过修改规则的方式引入电子提交(Electronic filings)和视频开庭(virtual hearings)的相关规则内容。关于文件提交的方式,一般而言,无论是参与诉讼还是仲裁程序,中国当事人更加习惯于提交纸质材料。CIETAC规则规定,CIETAC接受当事人通过电子形式和纸质形式提交文件。HKIAC规则、ICC规则、ICDR规则、SIAC规则同样接受当事人通过电子形式和纸质形式提交文件,但鼓励当事人使用电子方式提交文件。比如,HKIAC及ICC均鼓励当事人使用其专门的线上案件管理系统(HKIAC Case Connect以及ICC Case Connect)提交文件。比较特殊的是,LCIA规则明确规定,当事人所有文件的提交都应默认以电子方式提交。当事人寻求通过纸质方式提交文件的,必须获得LCIA仲裁院的许可。
对于视频开庭,ICC规则、ICDR规则、LCIA规则中均明文规定允许通过视频开庭的方式对案件进行审理。CIETAC规则、SIAC规则、HKIAC规则及UNCITRAL规则虽未对视频开庭作出明确规定,其赋予仲裁庭广泛的自由裁量权,由其决定是否允许案件通过视频方式开庭。
可见,鼓励电子提交文件已成为主要国际仲裁机构的主流趋势,LCIA规则甚至规定电子提交方式是默认方式,当事人通过纸质提交需要取得LCIA的允许。因此,对于习惯于在诉讼或者仲裁程序中提交纸质材料的中国当事人,在进入LCIA仲裁程序时,尤其应当注意相关要求,以避免提交材料不符合要求而造成程序性延误。此外,自新冠疫情以来,线上技术迅速发展。国际商事仲裁中,在当事人来自不同法域的情况下,视频开庭已经成为重要的新开庭方式,围绕视频开庭产生的一系列新的程序指引也在逐步落地。LCIA、ICC等已在近期修改的仲裁规则中对视频开庭和电子提交文件的相关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
随着“一带一路”、RCEP、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甚至中小企业开始“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并购与开展经贸合作,选择国际仲裁机构解决国际商业交易争议已基本成为企业的共识。因此,本文就国际商事仲裁程序中的上述七大主要程序问题进行对比解析,以期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除此之外,各机构仲裁规则中的仲裁庭组成、证人及专家证据、裁决、仲裁费用等内容亦值得企业认真了解和研究。作为国际商事交易的参与者,企业很有必要了解和熟悉主要国际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并在国际商事交易中根据具体交易的实际情况及谈判地位,选择最有利自身权益保护的仲裁机构及仲裁规则,从而在发生争议后能够运用约定的仲裁规则,更好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国际仲裁机构,仲裁规则,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机构仲裁规则、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美国仲裁协会国际争议解决中心仲裁规则,俄语律师,哈萨克斯坦律师,乌兹别克斯坦律师,塔吉克斯坦律师,吉尔吉斯斯坦吕四,土库曼斯坦律师,俄罗斯律师,俄罗斯华人律师,法律
讲俄语的律师,俄语法务,俄罗斯华人律师,商务部推荐律师,贸促会推荐律师,外交部推荐,华人律师,会俄语的律师,俄语合同审核,俄语法律合同翻译,俄语律师刘合君,俄语合同翻译,俄语法律文件翻译,俄语翻译,俄罗斯律师,俄罗斯税务,俄罗斯律师事务所,俄语律师事务所,俄国律师,北京俄语律师,中国俄语律师,塔吉克斯坦律师,乌兹别克斯坦律师,哈萨克斯坦律师,华人律师,吉尔吉斯斯坦律师,土库曼斯坦律师,白俄罗斯律师,俄罗斯律师,乌克兰律师,俄语律师事务所,中俄律师,中俄投资法律,上海俄语律师,广州俄语律师,北京俄语律师,新疆俄语律师,深圳俄语律师,哈尔滨俄语律师,吉林俄语律师,辽宁俄语律师,莫斯科,重庆俄语律师,西安,俄语律师,中国俄语律师网,圣彼得堡,华人律师,俄语律师,叶卡捷琳堡律师,税务,报账,俄语,懂中文的的俄罗斯律师,俄语律师,俄罗斯律师协会,俄罗斯工商会,律师,海南,四川,俄语陪同翻译,说俄语的律师,俄语律师,俄罗斯律师,投资,贸易,俄罗斯,最新消息,俄罗斯新闻,经济,法律,俄罗斯企业尽职调查,仲裁,诉讼,合同,信用证纠纷,俄罗斯,建设工程,建筑,专利代理,申请,乌兹别克斯坦,商标,侵权,知识产权,修船合同,造船合同,采购合同,买卖合同,纠纷,律师,中亚,投资,尽调,公司注册,公司登记,企业注册,乌兹别克斯坦注册公司,塔吉克斯坦注册公司,吉尔吉斯斯坦注册公司,土库曼斯坦注册公司,俄罗斯注册公司,哈萨克斯坦注册公司,中国俄罗斯律师事务所,俄罗斯著名律师,法务,合同审核,俄语,哈尔滨,哈萨克斯坦中国律所,乌兹别克斯坦中国律所,赴俄投资法律风险,俄罗斯投资法律,俄语,律师,俄文,采购合同,协议,俄语法律翻译服务,俄罗斯,建设工程,协会,建筑工程,平行进口,重庆,律师,卢布,换汇率,诈骗,俄罗斯报警电话,俄罗斯警察,律师,俄罗斯被诈骗,留学生,微信换汇,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被骗,骗子,不支付货款,办签证,机票,聘请律师,北京十大律师事务所,北京聘请律师,北京律师事务所排名,融资租赁纠纷,刘和君律师,俄语,律师,济南,哈尔滨,长春,沈阳,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俄语,律师乌鲁木齐,刘合军,兰州,西宁,银川,西安,昆明,贵阳,武汉,长沙,远东律师,远东俄语律师,华人律师,俄罗斯,郑州,济南,南京,杭州,福州,合肥,南昌,广州,俄语律师,律师事务所,南宁,海口,福州,福建,厦门,俄语陪同翻译,重庆,深圳,宁波,俄语翻译,俄语商务,翻译,陪同,价格,当地,俄语,本地,找俄语翻译,俄语律师,刘合君,海口,海南,俄语法律翻译,同声传译,俄语,高水平俄语律师,俄语翻译,信达立律师事务所,济宁,河北,石家庄,山西,太原,内蒙古自治区,律师,俄语律师,乌兰察布,辽宁,刘和军律师,沈阳,大连,鞍山,民间借贷,欠款,欠钱不还,信用证,吉林,长春,黑龙江,哈尔滨,俄语律师,黑河,江苏,南京,俄语律师,浙江,杭州,安徽,哈萨克斯坦律师,福建,福州,俄语律师,江西,南昌,山东,济南,俄语律师,律师,河南,俄语律师,律师,郑州,涉俄律师,湖北,武汉,湖南,俄语律师,长沙,俄语涉外律师,俄语律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海南,海口,吉尔吉斯斯坦律师,四川,成都,俄语,中亚,哈萨克斯坦,律师,云南,昆明,俄语律师,律师,莫斯科,乌兹别克斯坦,律师,甘肃,兰州,青海,西宁,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塔吉克斯坦律师,海商法律师,造船,修船,港口,货代合同,运输合同,俄语律师